糜烂性胃炎,可分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急性糜烂性胃炎两种。慢性糜烂性胃炎,又叫痘疹状胃炎或疣状胃炎,饭后有泛酸、无规律性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。急性糜烂性胃炎,又称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或急性胃黏膜病变,英文为acute erosive gastritis,是一种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、出血为特征的急性胃炎,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一种。急性糜烂性胃炎的症状包含上腹部隐痛、剧痛、恶心等,部分病情较重患者会出现呕血、柏油样便等,严重的可导致失血性休克。
糜烂性胃炎病因
1、药物、食物、酒。非甾体类消炎药、糖皮质激素、部分抗肿瘤化疗药物和抗生素等,大量饮酒,以及过量食用辣椒、生姜等刺激性食物,可引发糜烂性胃炎。
2、应激。精神紧张、思想负担重、长期熬夜、严重创伤、败血症、多器官功能衰竭、大面积烧伤等,可引发糜烂性胃炎。
3、手术。如置入胃管、摘除息肉、大量放射性照射以及微镜下的止血,可引发糜烂性胃炎。
4、反流。有胆汁、十二指肠液反流,及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,也可导致糜烂性胃炎。
5、幽门螺杆菌感染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炎的一种致病因素,容易引起糜烂性胃炎。
糜烂性胃炎并发症
1、胃溃疡。糜烂性胃炎会损害大面积胃黏膜,胃体保护层被削,胃酸胆汁可损伤胃体基层组织,胃糜烂发展成胃溃疡。
2、胃穿孔。胃黏膜受损,胃酸分泌过量,黏膜下组织被腐蚀,最终穿透浆膜,引发胃穿孔、急性胃出血。
3、胆汁返流。胃窦功能受损,幽门闭合功能失调,导致胆汁返流入胃。
4、萎缩性胃炎。胆汁返流、胃溃疡、胃穿孔,胃体自愈能力大大削弱,黏膜下血流量降低,黏膜下固有腺体萎缩、减少,引发萎缩性胃炎。
5、胃癌。幽门螺杆菌大量繁殖,分泌更多细胞毒素,诱发癌变。